暑期创作大赛公富网配资
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周武王在灭商的过程中,指挥了著名的牧野之战。在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中,周军以近三万的兵力迎战了七十万的商军,最终以压倒性优势取得了胜利。商军大败,溃败后的士兵无法组织有效反击,许多人纷纷逃散。周军乘胜追击,直接杀向了商朝的都城朝歌。商纣王得知消息后,悲愤交加,他登上了鹿台,身穿华丽的宝玉衣饰,然后投身火海,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周武王率军攻入商都后,找到了商纣王自焚的地点。在那里,武王站在车上,亲自向商纣王的尸体连射了三箭。接着,他下车,用宝剑狠狠刺向商纣王的尸体,最后,周武王挥动黄钺斩下了商纣王的头颅,并将其悬挂在大白旗上,作为对商纣王灭国罪行的象征。
但战斗的残酷并没有结束。周武王还发现了商纣王两位小妾的尸体,二人显然已经自杀,选择以吊死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。武王再次做出了同样的举动:亲自向她们的尸体射了三箭,用剑刺击,并用玄钺斩下了她们的首级,将她们的首级悬挂在小白旗上。这一系列的行为展示了周武王对商朝统治者的彻底打击与清算。完成这些仪式后,周武王才离开都城,回到了他的军营。
《史记·周本纪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遂入,至纣死所。武王自射之,三发而后下车,以轻剑击之,以黄钺斩纣头,县大白之旗。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,二女皆经自杀。武王又射三发,击以剑,斩以玄钺,县其头小白之旗。武王已乃出复军。”
展开剩余77%有人会疑问,商纣王和他的妃子都已经死了,为什么周武王还要做出这样过度的举动?射三箭、用剑刺、用钺斩首,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?这些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?是不是一种特殊的仪式?
要理解这一切,我们需要先了解周武王发动伐纣战争的背景和原因。在进攻商朝之前,周武王联合了所有愿意支持讨伐商纣的诸侯,并且撰写了一篇名为《太誓》的檄文,内容大致如下:
商朝的纣王因听信妃子的谗言,背离了上天的旨意,废弃先祖的传统,违背了天命。他不仅疏远了宗族关系,还改变了先王的乐制,施行荒淫无度的音乐来取悦其妃子。我现在要执行天命,惩罚纣王。诸位男子汉,大家务必团结一致,打败商军,绝不能有第二场战争,也不能容忍第三场。
古人处理国家大事的方式不同于现代,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行为。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,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务,主要集中在祭祀和战争上。在甲骨文中,几乎所有的记录都是关于占卜和战争的内容,这些占卜用来预测天命,从而为战争提供合法性。
商朝和周朝的更替被视为天命的体现,古人普遍认为这是一种上天的旨意。在周武王看来,商纣王的种种所作所为,正是违背了上天的旨意,亵渎了自然秩序,破坏了祖宗制度。因此,周武王认为自己是接受了上天的命令,来执行对商纣王的惩罚。
在汉武帝时期,梅氏女子上所写的《泰誓》也提到,周武王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上天的旨意。其内容大意是:上天因疼爱百姓,支持正义的君主,而商纣的暴虐行为已经超越了夏桀的罪行,伤害了忠良之臣,践踏天理,民愤已到极点。天意显现,周武王要按照天命来讨伐纣王。
周武王将商纣王的一切罪恶归咎于“违背天意”,并以此为依据发动战争。在《泰誓》中,还提到商朝的暴政如同夏桀,而商汤伐夏是天命,周武王伐纣也是天命,这种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刻影响了周武王的行动。
商朝是当时的天下共主,而周朝只是商朝的附属诸侯。周武王要通过征伐商纣来获取合法性,宣告天下的统一,这也是他能够得到诸侯支持的根本原因。从这个背景来看,周武王对商纣王及其妃子的尸体做出的射箭、刺击、砍首的行为,并非单纯的报复或暴力,而是一种战争与胜利的仪式,意味着正义与邪恶的对决,战争的结束。
周武王通过这些行为,象征性地演绎了战争的全过程。射箭和剑刺象征着战争的爆发与进行,而砍下首级则是战争的终结,代表着战斗的胜利。钺作为一种特殊的礼仪武器,其用途大多限于仪式场合而非战场。黄钺和玄钺的使用象征着等级与权力,黄钺代表着最高等级,用于商纣王的尸体;而玄钺则较为低等,用于商纣王妃子的首级。纣王的首级挂在大白旗上,妃子的首级则挂在小白旗上,这种差别反映了严格的等级区分。
第二天,周武王举行了仪式来清理战后的场地,并进行了祭祀和分封。仪式上,百名士兵举着飘带的旗帜,周武王的弟弟叔振铎驾车随行,周公旦和毕公手持大钺,小钺,分立在武王两侧,保护左右。武王进城后,在社庙前的祭坛上,周围的大臣们纷纷参与祭祀。毛叔郑奉上露水公富网配资,卫康叔铺开草席,姜子牙牵着祭品,尹佚朗则朗读祭文。最终,周武王进行分封,宣布了周朝的正式建立,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崛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